纸张凹印刀线故障分析(上)
在凹版印刷过程中,印刷品刀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故障。其多出现在印刷品的空白部分,是由于刮墨刀未能将版面空白处的油墨刮干净造成的,且易于检查和发现。另外,有的刀线出现在印刷品的图文部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是由于刮墨刀过多地将图文某处的油墨刮去,使该处的墨量较其他位置少,以致墨迹发虚,墨色比印刷图文略浅(以下简称暗线),印刷大实地色块时,这种刀线出现得相对多一些,而且比较明显。刀线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的、有规则的刀线;另一种是间歇性的、不规则刀线。下面就和大家共同探讨和分析纸张凹印过程中刀线故障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纸张因素
在造纸过程中,为了提高纸张表面的平滑度,通常要加入填料等助剂。如果填料的填充效果较差,纸张在运动或受力时,其表面的填料就会脱落。其次,造纸大都采用再生纤维原料,其纤维短且发脆,加上造纸施胶工艺存在不足,印刷时受压印力和油墨粘性的作用,纸张会出现起毛、掉粉现象。脱落的填料、纸毛、纸粉黏附在印版表面,随着印版的转动,可能会积聚在刮墨刀上或混入油墨中,当这些物质附着在刮墨刀口时,就会影响刮墨刀的刮墨效果,造成刮墨不净,从而形成刀线。这种刀线通常较粗,且位置不固定,随着刮墨刀的串动而沿版面横向来回移动。
遇到这种情况时,可用软硬适中的材料,如竹片,小心地将附着在刀口处的异物刮去,刀线一般可消除,且不会损伤印版。如未能消除刀线,则只能停机,将刮墨刀口擦干净后再开机印刷,如果刀线仍然出现得比较频繁,则需要过滤油墨,或者更换质量较好的纸张。
油墨因素
油墨是造成印刷品刀线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油墨黏度过高、干燥速度过快、颜粒颗粒过粗等都会造成刮墨不净,形成刀线。
1.油墨黏度的影响
油墨黏度应与印刷速度相匹配,高速印刷时,油墨的黏度一般控制在12~15秒(3#察恩杯)之间;中速印刷时,油墨的黏度应控制在16~18秒(3#察恩杯)之间。油墨黏度过高,对印版滚筒的黏附性过强,不利于刮墨刀将版面多余的油墨刮干净,印刷品出现刀线的几率就高。因此,印刷过程中要定时测量和控制好油墨黏度,一般隔20~30分钟测量一次。
2.油墨干燥性的影响
印刷时,油墨干燥过快,容易出现结皮现象,如果结皮在油墨循环过程中未被溶解,一旦接触到刮墨刀就会黏附在刀口或刀底,从而产生印刷品刀线。如果油墨循环系统采用的是敞口墨槽,则更容易发生油墨结皮、结块现象。为了减少此类刀线故障的发生几率,要经常搅拌墨槽中的油墨;根据需要加入适量慢干剂;如有条件,还可加装密封盖,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印刷品刀线故障。
3.油墨细度的影响
凹印油墨主要由颜料、连结料、助剂等成分组成。如果颜料研磨不充分,颗粒较粗,且不溶于连结料和溶剂中,印刷时停留在刮墨刀口,就会导致印刷品出现细小、不规则的刀线。因此,颜料颗粒的细度对刀线的出现频率有直接影响。例如蓝墨中所使用的颜料颗粒硬度高,即使经过充分研磨也很难达到很细的颗粒度,在印刷过程中就容易损伤刮墨刀或影响刮墨效果,因此,印刷蓝墨时经常出现刀线故障。此时,可对油墨进行过滤,并尽量选用细度符合印刷要求的油墨。
4.油墨活性的影响
在油墨生产过程中,一般都加入一定量的活性剂。印版滚筒镀铬后也有一定的活性,如果油墨和印版滚筒的活性太高,在印刷时,活性物质就会牢固地黏附在滚筒上,刮墨刀也很难将其刮干净,从而形成刀线。此时先对印版滚筒进行清洗,清除其表面的活性物质,同时在油墨中加入活性减缓剂,即可消除刀线。
5.油墨质量的影响
油墨储存时间过长,溶剂平衡发生变化,引起油墨溶解力降低;或者油墨调配、使用不当,引起化学反应,都会使油墨产生沉淀。在印刷过程中,油墨中的沉淀物容易积聚在刮墨刀口,从而引起刀线,此时需要更换油墨。
此外,油墨中混有杂质,如刮刀屑、未溶解的墨渣等也会导致印刷品产生刀线,需要对油墨进行过滤。
因此,在纸张凹印过程中要注意选用质量好、细度和分散性良好的凹印油墨及匹配的溶剂,控制好油墨黏度,同时还要经常检查和清洗油墨循环系统的过滤装置,以免油墨中的杂质或粗颗粒漏入而损伤刮墨刀或印版。印刷时,还要注意保持新鲜油墨与旧油墨的适当比例,以使油墨内各种成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印版因素
信息来源:中国印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