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图书印装质量需出版社与印刷厂共把关
目前,印装质量已成为检验出版社图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出版社应如何做好图书印装质量的管理工作?而印刷厂又该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图书的印装质量?
7月14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的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出版物印刷复制质量监督检测活动东北片区督导工作座谈会上,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大连出版社等5家出版社和2家定点书刊印刷企业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图书印装质量管理经验。大家认为,只有出版社与印刷厂双管齐下,严把质量关,才能保证和提高图书的印装质量。
严格执行准入退出机制
通过对印刷单位进行设备、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而设立的定点印刷厂,是目前许多出版社的做法。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金英伟表示,出版社选择定点印刷厂时,须执行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只有印刷厂符合他们的印制标准才能给其业务。同时,他还认为,与印刷厂建立信赖关系也十分重要。由于图书印量大,有的品种的印数达到几十万册,出版社不可能本本都能查看到,因此他们必须要充分信任印刷厂的印装质量。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王星介绍说,他们对印刷厂就实行末位淘汰制。
而在与印刷厂的合作关系中,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宋玉平介绍了该社的图书印后管理措施。他表示,如果成品书出现印装质量问题,这些图书就要返工重做,而他们也会与改正较好印刷厂继续合作。另外,他们还会采取惩罚措施,如图书返工、抽回业务等。
完善质量长效管理制度
在去年的图书质量检查中,大连出版社的2本书被检查质量不合格,除了出版社的印制负责人和承印单位受到严肃处理外,该社社长刘明辉表示,他们还从建立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上着手,对所有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完善。以下是他们的一些改进印装质量管理的具体做法。
第一,建立印制与图书验收分离制度。即责任印制人与负责图书验收、质检、费用结算的人必须相分离。
第二,实行图书全过程印制质量管理办法。一是在图书付印前,编辑、营销和出版3个部门共同商讨纸张的选择等相关印务问题。二是在出胶片后,责任印制人和编辑要共同检查胶片,保证胶片不出问题。三是在印制过程中,责任印制人要经常下厂抽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必要时还会增加抽检力量。四是对图书装订前的样书要进行严格检查,以降低成书后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五是在成品验收入库时,须由责任印制人之外的人员负责验收。
第三,建立有效反馈制度。强调出版社、印刷厂、造纸厂和物资公司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方面把在印制过程中印刷厂对纸张和材料的反映,及时反馈给造纸厂和物资公司;另一方面把有关图书设计的问题反馈至编辑,以防止原材料的浪费。
第四,加强成本分析,确定图书的质量要求。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都要遵守同一个质量标准。由于图书的内容质量、读者定位不同,图书对纸张选择、印刷工艺的安排也不尽相同。出版社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当的标准。
责任编辑要把好制图关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社长武元凯发现,在图书中有很多图片不符合印制要求,图片的实线变虚线,虚线变成点划线。他表示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编辑环节而不是印制环节。因此,他要求责任编辑首先要把好稿件质量关,使绘图专业化,避免从互联网上下载图片造成图片后续印刷质量不过关。
此外,出版社还会安排专业人员来解决绘图问题。如此,他们把在印刷厂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至编辑环节解决,从而保证图书的印刷质量。
加强与质检部门的合作
王星表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除了制定图书印制管理办法,实行定点印刷、招标结算等制度外,近年来他们还与质检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加强合作。他们的出版物尤其是教材、教辅,在印制完成后必须经过质检站的检测,鉴定结果合格后才可以入库。他认为,这种与质检站合作的方式使图书印制质量的检查过程更加规范和标准,对整个出版物印制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提高印制质量关键在人
影响图书印装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大连理工印刷公司总经理傅平认为,提高图书印制质量的关键在人。一方面,员工必须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尤其是领导和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与图书质量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是员工的高度的责任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稳定的操作技能。他表示,具备了高度的责任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稳定的操作技能这3点,印刷质量问题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在具体管理操作中,他介绍道,该公司要求员工熟记标准、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同时还要做好物资、设备的管理。另外,该公司还强调前后工序的衔接和整体效应,要做到互相检查、共同受罚。在遇有重点或难点时,员工在下活前要先行研究,保证打样无问题后再继续其他工序。
大连金华光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立勇认为,从根本上保证图书印刷质量,要从以下3方面着手。
首先,出版社领导层制定的图书标准非常关键。出版社的质量标准直接决定了纸张的选择、印刷工艺等要素,而印刷厂必须要适应他们的标准,才不会被淘汰。
其次,要把出版社和印刷厂的定点合作上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影响印刷厂控制质量的重要因素。合作关系的确定对印刷厂而言犹如吃下定心丸,印厂可按照出版社的要求和标准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设备、制度和管理,根据企业结构来进行设备的更新和调整。
再次,面临出版的准入退出机制,印刷厂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设备运作能力,扩大规模,完善管理,形成“瞬间”加工能力,才能对出版社有更大的吸引力。
信息来源:平面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