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基础理论之五:图像处理
印刷基础理论之五:图像处理
Tu xiang Chu li
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
图像在印刷品、出版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图像处理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某些技术手段,对图像信息进行转换、提取、识别、分割、压缩等处理的科学技术,目标是在最终的再现设备或介质上实现符合人类视觉特性的显示或记录。在计算机等高科技的推动下,图像处理技术获得长足的进展,在多种领域中获得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在出版及印刷领域中涉及的图像处理主要有:①图像的品质增强处理:色彩校正、阶调和层次的校正、清晰度处理等。此类处理的目标在于:修正图像的色彩误差;使图像具有更丰富协调的影调层次;使图像具有适宜的清晰程度。②图像色彩空间的转换处理:图像的色度/光学密度转换、色彩匹配转换、图像印刷分色转换等。实施这些转换处理是为了保证图像色彩传递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以获得更高的图像复制质量。③图像的加网处理:印刷图文的传递和再现以网点为基础。因此必须将连续影调图像转换成网点,以适应印刷复制的需要。图像的加网有改变网点面积率(包括调幅、调频以及两者的混合型)、改变网点墨膜厚度以及同时改变网点面积率和墨膜厚度等多种类型。④图像的编辑和创意性处理:对图像进行变形、缩放、退底、融合、剪裁、像素编辑等处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⑤图像数据压缩处理:对图像数据进行有损和无损压缩,以满足图像存贮、传输的需要。
图像的数字化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基础。数字图像由不连续的像素组成,每个像素的颜色用1位或多位二进制数码表示。模拟图像必须经过模拟/数字转换变成0/1二进制数码构成的数字图像信号。通常,图像的数字化是由扫描仪或数字照相机实施的。照片、绘画等图片经数字处理,以数字信号形式送入计算机。计算机数字图像的处理以像素为单位进行。按照不同的处理要求和参数,图像处理软件或硬件对单个像素或像素群体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信息存贮或通过记录设备输出到信息载体上、或通过网络传输到其它系统中去。
印刷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照相光化学处理、模拟信号电子处理到全数字化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历程。照相处理技术是借助于制版照相机,对图像进行拍摄以获得分色加网图像的技术。50年初诞生的电子分色机则是利用光电扫描技术获取彩色图像的电子信号,进行校正、缩放和加网处理,最终记录成分色片的技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电子整页拼版系统,是对印刷彩色图像进行计算机数字化处理的开端。1985年以后,以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为标志,计算机图像处理真正意义上全面进入印刷出版领域。以此为开端,计算机图像、文字、图形、音频、视频处理成为印刷出版、多媒体电子出版和网络电子出版的主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