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出版物版面特性与设计技巧(下)
2.2多样统一
2.2.1 多样化
多样化的目的是在活跃版面、美化版面的同时更突出地表现主题信息,其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应用手段是对比,其种类极多,使用起来变化无穷。常见的有:
(1)大小对比 不间性质区域面积大小的搭配。大多数时候是用相对大小体现内容重要性的不同,如以标题字号的变化来划分层次。有时也用人们心理上有固定标准的事物来突出主体事物的大(小),如一块石头旁安排一个小小人形仰视它,就能衬托出石头的巨大雄伟。
(2)线条对比 线条最构图的骨架。它有粗细、曲直、浓谈、虚实之分,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如粗线重,细线弱,直线刚,曲线柔,实线静,虚线动,等等,加上角度、方向的配合,能灵活地表达各种不同的主题。比如,我们对字体的选择就最基于对线条特性的考虑。
(3)色彩对比 所谓“红花还需绿叶扶”,一般来说黑白、红绿、黄蓝等对比色的搭配会使主体显得很突出。但同一版面上对比色不宜过多,面积不能平均分配——应先确定版面基调,否则像调色盘一样给人乱糟糟的感觉,且在荧屏上多种高亮度色彩配置会引起色彩颤动,造成视觉疲惫。
(4)明暗对比 这首先取决于事物本身的明亮度,但也可利用照明艺术来着意刻画,凭借主体与背景影调明暗的不同,能有效地引导视线,突出主体,烘托气氛。同时,形成的阴影里无质却有形,并有大小深浅之分,能对画面的相对均衡起到一定的作用。
(5)质感对比 质感是物体的表面物质特性给人的感觉。质感差异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容易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粗糙灰白的砾石地上几颗珠圆玉润的红樱桃,反比把它们放在丝质台布上时更加晶莹夺目。
(6)动静对比 一个复杂信息的完整表达或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需要若干画面共同完成,同一画面上有时也会用到闪烁、移动或变化的动态符号,而菜单、工具条、系统状况说明等功能区和状态区则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一般来说,动态部分应占较大的面积,并借助边柜等形式与静态部分适当隔离,这样用户一面感受动态部分带来的信息变化,一面因有相对稳定的控制区而对系统的掌握有信心。
此外,还有虚实对比、繁简对比、形状对比等多种手法,总之是利用人的视觉对变化的事物更为敏感的特性来达到前述的目的。
特异是现代视觉有人认为最对比的发展。如辐射、光耀、流动等,以及一些不合人们逻辑形象的事物,如扭曲的车轮,变形的人体等,它的效果比对比更强烈,更引人注目,但因易于引起视觉不适或逻辑混乱,通常只用于宣传页上,正文中不应多用。
2.2.2统一
统一就是协调版面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而不会因多种对比的存在造成信息间的相互干扰,甚至导致一盘散沙般杂乱无序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握主要矛盾,减弱次要的对比,放弃一部分细节。主要的协调手段有:
(l)占位协调 占用面积比例符合内容的重要性,位置安排能满足相对均衡的条件,而且基本符合“优势注意”的原则。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眼观看一幅画面时,注意力往往首先在某一部位相对集中,这一部位称为优势注意处。
(2)明暗协调 利用光影作用能使二维形体具有显著的三维效果是荧屏画面胜过纸质媒介的优势之一,正确地运用投影原理、透视原理处理好物体间的明暗关系,能形成丰富的影调层次,刻画出特定的时间、环境,以及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特征和立体效果。
(3)文空协调 古人云:面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传统书刊设计就很重视留空,避免过于拥挤的版面带来的沉闷压抑之感。屏上设计更应如此,因为观看屏幕视力更易疲惫,坐姿也较为僵硬。一般来说,若版面内容本身变化较多,已由字体、字号、底纹、色彩的不同组合创造出活泼多变的环境,空白可适当少留。单调的内容则更需要空白来调节阅读节奏,美化版面。目前电子版面设计中一个不好的现象是在空白处放上太多的图标、按钮,甚至一些运动性、方向性很强的事物(如指状图标)前面也紧贴着图文,带来明显的触挡感觉,很不自然。
(4)出入协调 传统版面设计中不存在这个问题,可多借鉴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段,主要是指根据内容的变化采用不同的画面变换手法,如化变是从原面面的一处用圆形、菱形画框开始新画面,并从小到大逐渐扩展直至完全取代原面面,段落感分明,多用在时间、地点区分明显的场合。如章节标题的出现,可以让它从中心一点,逐渐放射开来,最终占据整个画面,然后像书页翻开一般,缓缓从它向左展开下一面面(章节内容)。这样处理就有了出入呼应,比标题单调地突然呈现又突然消失要生动一些。
信息来源:中国印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