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业的高技能人员的栽培
以前印刷业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复制图文、依靠订单作业的加工行业,印刷技术被理解为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印刷“人才”的培养不得不依靠师傅带徒弟, 手把手传授。时至今日,这种人才理念仍然被一些地区、一些企业、一些人士奉为“经典”。诚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印刷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显得很落后,作坊 式工厂多,劳动型工人多,手工操作多。特别典型的就是温州市龙港镇、金乡镇一带,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工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的甚至深怀绝技,如果不是 手把手传授,新人休想取得半点真经。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印刷业的发展也随之加快,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印刷业最为发达。但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印刷生产模式正在受到数字化印刷的强烈冲击,愈来愈多的数字技术渗入传统印刷方式,数字技术正在改造传统印刷技术。 新的数字生产模式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经验型人才的培养方式远远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节奏。印刷企业需要的人才有两类:一是专门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人 才,二是从事印刷企业管理人才。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印刷科技日新月异,印刷企业急需一线实践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可以说,我国的印刷教育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开始为我国印刷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印刷院校逐渐增多,也涌现出一大批印刷人才。但与印刷发展 速度来比,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不够完善,人才培养方式也相对滞后,人才紧缺与浪费现象共存,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已经成为培养印刷技术人才过程中迫切 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培养一线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艰巨任务。但由于受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影响,现行高职印刷技术专业的教材计划与 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不仅教材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而且在专业课程上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狭窄,重理论轻实践等。因此我们在培 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与手段和专业建设等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笔者认为,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印刷技术专业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科学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优化课程设置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要面向市场的,如果培养的人才是市场不需要的或已经过时的,职业教育也 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在设置专业时要以职业岗位或生产、技术领域的需要为依据,让设置的专业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针对性是指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 析,使设置的专业能够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例如:我院专业教师在温州中国印刷城一带经过充分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温州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印刷企 业实际与我院的实际办学情况,于2004、2005年新设了“印刷技术”和“印刷图文信高素质印刷(对西南印刷业界在西部大发展时的探讨)技能型人才的培 养。
此外,学校在制订和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时,也要充分考虑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只有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职 业分析,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并将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个性化,弄清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细致要求,使专业与 社会职业群的内在联系及教育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联系显现出来,来增强适应性和针对性,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例如,我院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 划、教学大纲的制定都是做过充分广泛市场调查,在听取多位专家(教育专家与企业专家)的意见和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符合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层次 的教学计划。在这份教学计划中,避免了过去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大纲中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必需、够用”为 度,并不追求理论教学中所谓的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尤其是加大了实际操作和实际生产的时间比例,理论与实 践比例各为50%。由于高职院校是三年制教学,学生又没有专业基础,而真正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因此我们必须将专业基础课提前让学生接触,让他们早点 了解专业,对专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知道自己该学习些什么,怎样才能学好。另外,我们对高职大部分专业进行调查分 析,学生反映大一期间对专业了解甚少,一些专业基础课根本没有涉及到,到大二才刚刚接触专业课,这样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计划、课程 设置上一定要科学化、合理化,达到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加强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实验实训中心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学校在对学 生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显然做得不够。然而,现在新的事物、新的理念以及新的知识不断涌现,这种知识的静态接受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要强调是学生“学”,而不是老师“教”,时时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也不要过于注重形 式,可以采取一切手段来达到所需要的教学效果,例如:研讨教学、多媒体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网络教学、游戏教学等。如印刷概论、印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印刷 设备电路、印刷材料与适性等课程,单纯在课堂上讲理论是非常抽象、乏味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如采用实际操作教学,学生就能清楚地了解印刷机等设备的构 造,直观、动感性强,容易理解,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三、加强校企联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为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更贴近企业需求,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必须加强 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成立以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为主的专业培养委员会。让企业直接参与培养计划的审定和有关教改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学校及时将最先进的 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改进学校的培养内容与方式、管理等工作。
同时学校也可与条件较好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联系,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实习条件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提前认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以便毕业后尽快上岗。学校的科研中心必须在教学、科研、社 会服务上发挥良好的作用。如我院印刷技术研究中心,一为教师做项目、课题提供良好的环境;二加强与企业合作,如与东经包装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东经 奖学金10万元、实习基地、企业培训、项目课题共同研究等),印刷技术研究中心与温州多家印刷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采用以上方式培养的人才更具实用性,能更 好地为温州本地区印刷企业服务,真正体现了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精通专业,时刻把握本专业发展的脉搏,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仅重视理论教学只能纸上谈兵。
学院在双师型(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应该两手抓,一手抓“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另一手抓专兼相结合的路子。因此,聘请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 不仅有利于改善学校师资的结构,而且有利于“双师”队伍的建设。聘请兼职教师还能灵活地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办学效益。但是专职教师始 终是师资队伍的主体,要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业务能力和水平能适应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学校创造条件让在职教 师走进印刷生产企业、印刷设备制造企业,与一线工人一起共同参与生产,讨论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加快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建立专业兴趣小组,促进学风建设与能力培养齐进学校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理想平台。学校在 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但现在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怕吃苦,眼高手低、目空一切、频繁跳槽,给用人企业留下了很坏的印象。因此, 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的思想。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大学学习其实是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习的好与坏关键 是学生个人掌握时间和空间的多少。我们通过对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关于建立兴趣小组的调查得知,学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业务水平,建 立本专业兴趣小组是课堂学习之外更好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从印刷工艺程序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分析考虑,分别建立印刷业务、平面设计、印前制版、印刷 (胶印与丝印)、印后加工处理、印刷设备维护与保养等兴趣小组。我们通过承接学校内部的印刷业务的模式,让学生参与,使其达到锻炼与实践的目的。当学生熟 悉和掌握某一个小组工艺后,更换另一个小组。采用循环式锻炼,这样学生可以得到本专业全方面能力的培养。当然每个兴趣小组都应配一个指导老师来指导学生工 作。
另外我们可以建立勤工俭学助学点,助学金从印刷生产业务上支出。通过这种方式,生活困难的学生不仅可以解决生活问题,还可以学习到真正的本领。
六、摒弃传统的教育思维,改革考试制度,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工作笔试是学校常用的一种考试模式,但就职业技术教育来讲,仅靠 笔试是不能完全判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好坏的。因为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而且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性强的课程采用学期考试 考查方式,技能性强的课程采用实际操作考核,同时结合培养内容,灵活运用提问、测验、竞赛等考查方式。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部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书。
随着全球印刷科技日新月异,印刷业已逐步迈入数字化领域,数字化印刷将取代传统印刷业的发展,培养现代化印刷技术人才具有至关重要。作为培养现 代化印刷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加快专业建设步伐,通过教学改革,使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更好地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真正成 为现代化印刷所需实用复合型人才培训的摇篮,为我国现代印刷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